11月11日下午3点,中山市气象公共安全技术支持中心防雷检测小组一行人开车驶往五桂山南桥加油站进行防雷检测。一路上,小组成员、防雷检测员于明洋时不时指着车窗外飞掠过的建筑,告诉记者哪栋不符合防雷标准,哪栋防雷针安装在什么地方。“这都快成我的职业病了,不管去哪都想看看它的防雷设施是否符合标准。”
■小时候对雷电好奇
出生于1988年,身材高瘦、面容俊朗的于明洋是一名东北小伙,他先后就读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2014年,于明洋在研究生毕业后,入职中山市气象公共安全技术支持中心,正式成为了一名防雷检测员。
于明洋说,自己还是一个小男孩时,就喜欢看着天空发呆,云朵、晚霞……这些自然现象都让他觉得太神奇,因此暗下决心长大后要好好研究研究。上初中时,于明洋在暑假期间第一次来到爸妈工作的地点——广东深圳,第一次“邂逅”了雷电。
“我们东三省那边,几乎没有剧烈变化的天气,我也没有见过雷。”于明洋解释到。而在深圳的那次,他亲眼见识到天空不只有云朵和晚霞,而是雷电交加,让人畏惧。经过了那一次,他的探索大自然、研究大自然的想法更加强烈了。
■“搞防雷的人其实更怕雷”
转眼间,于明洋已经在防雷检测员的岗位上默默耕耘了五年。五年期间,他跑遍了中山每一个镇区,为数不胜数的建筑、加油站做过防雷检测,现在的他,无论去到哪个镇区都不需要开导航,对每一个检测点的位置更是了如指掌。
记者问:“防雷检测员是不是就不害怕打雷了?”于明洋回答说:“其实,搞防雷的人要更加怕雷。”于明洋以自己工作经历做进一步说明。虽然在本科、研究生阶段对雷电的认知已经比较系统、全面了,但正式入职后才真正见识到雷电的威力,尤其是每一次入户做雷灾事故调查时,对雷电的认知也随之立体、生动了起来。每当看到一些群众因为防雷意识薄弱而遭受经济损失,每当看到一些群众对自身房屋防雷安全隐患不闻不问,每当看到一些群众对防雷科普知识置若罔闻,于明洋总会有良多感慨,“防雷不能抱有侥幸心理,每一次的雷击都具有偶然性和必然性,我们能做的只有提前做好防雷准备,防微杜渐,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再辛苦脸上仍带着笑容
当天下午,记者跟随于明洋防雷检测小组一行人,先后奔波了两个加油站进行防雷检测,其中一个是五桂山的南桥加油站,另外一个则是小榄镇埒西二加油站。这两个加油站分别在中山的两个方向,从一处驱车行驶到另一处大概需要一个多小时,因此,于明洋防雷检测小组下午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路上奔波的,时不时还会遇上道路拥堵,车辆加塞等突发状况,他们下班时间只能无限拉长。
“老婆,我今晚迟点儿回来,加班呢!”“老妈,记得给我留口汤,大概8点能到家。”快到晚饭点的时候,于明洋防雷检测小组纷纷拿出手机给家人报备行程。今年30出头的于明洋是一个2岁男童的父亲。平日里由于工作繁忙,照顾孩子的重担一般都是由妻子来承担,对此于明洋时常感到愧疚,“没办法,工作总得有人来做,多亏老婆体谅,帮我分担了很多压力。”
路上奔波时,于明洋一行脸带笑容,你一言我一语,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到了工作地点时,一行人立马投入工作,严谨、踏实,每一个细枝末节都不放过——这也是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体会到的防雷检测员们的优良品质。